產業瞭望-Sony LCD TV捲土重來 日本FPD TV市場將進入戰國時代 (陳彌彰/DigiTimes Research) 2005/12/28
根據GFK Japan最新的日本液晶電視(LCD TV)市場調查顯示,2005年12月初的LCD TV銷售排名中,Sony的「BRAVIA」32吋LCD TV「KDL-32V1000」
突破夏普(Sharp)產品的重重包圍,榮登榜首寶座,由於此台市價較Sony同為「BRAVIA」32吋LCD TV的S系列產品及價格高,除造型有別外,性能亦相差無幾,但S系列32吋LCD TV卻並未入榜。此外,KDL-32V1000與被擠下寶座、目前排名第二的夏普32吋LCD TV「LC-32GD7」售價也在伯仲之間。因此Sony此次能搶下銷量第一,靠的不是價格,而是實力。 Sony FPD TV事業一路崎嶇 2004年底至2005年第三季,無視LCD TV主要消費市場集中在一般消費大眾,Sony期望以高階LCD TV產品搶攻市場的策略效益並不如預期。Sony雖以進入門檻較低的LCD TV定為其FPD TV產品主軸,卻仍然陷入銷售不如預期狀況,其原因可由2點來看,一是關鍵零組件掌握度仍然不夠;二是產品策略錯誤。
掌握LCD TV的關鍵零組件TFT LCD,是TV大廠在掀起價格戰時的重要籌碼。Sony以往在彩色映像管電視(CRT TV)獲得極大成功的重要理由,除擁有優秀的特麗霓虹(Trinitron)CRT技術外,更由於當時上到映像管、下到控制迴路等幾乎所有的零件Sony都掌握在手中,因此不但性能優越,成本競爭力也極佳。 但時過境遷,過往的成功反而造成拖累。Sony陷於過去CRT TV時代的榮景,在FPD相關技術的發展上較其他TV大廠相對落後。雖然Sony後來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合資組成S-LCD,興建TFT LCD七代線,但受到Canon曝光機台鏡片發生問題影響,S-LCD七代線量產時程較原定計畫至少遲延1季;Sony同時遭受波及,無法自S-LCD取得足夠的TV用TFT LCD,須採取向其他LCD廠商外購方式,導致材料成本無法有效降低。 產品策略方面,Sony原本計劃以該公司引以為傲的新一代高畫質處理系統WEGA Engine HD組成的高階LCD TV產品線,做為Sony的FPD TV旗艦產品。Sony 2005年初的LCD TV產品分為高階的WEGA HD系列,及以中低階市場為目標的Happy WEGA系列,兩者在市場上的價差約3成,原先期望高價位高品質的產品訴求能打動消費者購買慾望,並帶給Sony豐厚利益。 但市場反應事與願違,由於LCD TV市場殺價競爭激烈,Sony強調高品質高價位的政策,導致降價步調跟不上市場整體價格下滑速度。而相對於WEGA HD系列產品,價位較低的Happy WEGA系列反而更受消費者歡迎,但由於Sony是以前者為主打產品,Happy WEGA系列銷路雖佳,由於非主打產品,導致產量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在主打產品不好賣、非主打產品不夠賣的情況下,造成Sony整體LCD TV銷售受影響,在2005年第三季初時,被迫下調銷售預估。
BRAVIA主推平價LCD TV 宣告低價時代來臨
為挽救LCD TV銷售低迷的頹勢,Sony放棄原有濃厚CRT TV舊產品色彩的「WEGA」品牌,推出新品牌「BRAVIA」系列LCD TV及RPTV,並表示自2005年9月起陸續上市。Sony認為FPD TV事業獲利不佳,問題在於產品與成本競爭力不足。 成本方面,佔FPD TV整機成本比重達30~35%的FPD,Sony目前須向外採購;而依不同機種分別設計的電路板、晶片等研發費用亦所費不貲,上述因素使Sony對於每年FPD TV產品單價跌幅約30%的壓力不勝負荷。 產品策略方面,Sony已了解之前未能推出符合一般消費者需求主力的平價LCD TV,是造成銷售情況不佳的原因,因此在新推出的BRAVIA LCD TV系列產品中分為X、V、S系列。 最早上市的S系列屬BRAVIA LCD TV基本款,32吋、40吋機種建議售價分別為29萬(約2,558美元)、41萬日圓(約3,617美元);V系列規格與S系列相同,但因強調設計概念,故定價略高,32吋建議售價為31萬日圓(約2,735美元);X系列為BRAVIA LCD TV頂級機種,46吋建議售價約為65萬日圓(約5,734美元)。 BRAVIA系列產品中,V、S系列於日本9月下旬推出後,原有的WEGA HD系列及Happy WEGA系列LCD TV產品價格便快速下跌,開始清倉大拍賣,目前已大致銷售完畢。而最早上市的BRAVIA S系列32吋、40吋機種日本售價在2005年12月已分別跌至18萬及26萬日圓左右,V系列目前32吋售價則降到19萬~20萬日圓,40吋機種則降至27萬日圓左右。
影像處理技術仍為日商獨擅 短期內撼動不易
Sony對於新款薄型電視深具信心,並預估2005年度Sony的LCD TV銷售量將可達260萬~270萬台,可望超出先前預估的250萬台。但由於推出低價產品換取出貨量及市佔率對於Sony電視事業整體獲利恐怕助益有限,為此,市場上盛傳BRAVIAV產品中V、S系列所使用的影像處理晶片並非全由Sony嫡系所出,而是有部分採用美國泰鼎(Trident)公司的視訊及影像數位處理晶片產品,以求有效降低成本。 如此一消息屬實,便代表Sony願意放下身段,而將降低成本做為首要任務。此外也代表專業畫像處理晶片廠商的技術已達足夠水準,讓長久以來以影像處理技術為傲的Sony能放棄原有的堅持,使用其他廠商的影像處理晶片在主力LCD TV機種之上。 但要注意的是,Sony從CRT TV時代開始,到後來的WEGA Engine,在TV畫像處理技術方面的調校開發經驗,就算是在日本也少有廠商能與其比肩。雖然後來由於FPD TV事業策略為掌握潮流,導致銷售衰退;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Sony畢竟是Sony,就算BRAVIA產品有部分影像處理晶片是使用外商產品,Sony還是有辦法將LCD TV的畫像表現調校得像是Sony的產品。這次BRAVIA的畫質表現頗受多方好評,KDL-32V1000更奪得對TV產品要求甚高的日本市場銷售寶座,便是對Sony技術實力的肯定。 在Sony獲得自有TFT LCD來源S-LCD七代線,並在日本LCD TV市場打破銷售排名前段一直由夏普獨占的狀況後,似乎預告日本LCD TV市場即將進入戰國時代。由於松下電器、東芝及日立合資成立的IPS Alpha TFT LCD六代線即將量產,Canon及東芝合作發展的SED TV也將於2006年上市,可預期的是2006年的日本FPD TV市場將是風起雲湧。
急起直追 專業畫像處理晶片廠商後勁不可小覷
但日本廠商引以為傲的影像處理技術,在影像技術由類比走向數位後,要繼續維持領先地位實為不易。以往類比畫像處理技術需要深厚的技術調校,但進入數位時代後,所有數位影像處理技術相關的研發可說是又回到起點重新起跑。日本TV大廠憑藉在類比技術上的經驗,在數位影像處理技術上取得領先。但專業畫像處理晶片廠商如Pixelworks、
Genesis等均投入上百人的研發團隊,進行FPD TV用數位畫像處理IC的研究,台灣的
聯發科、晨星等廠商也積極投入此一領域。 Sony、松下電器等日本大廠的畫像處理相關研發,被追上恐怕是遲早的問題。其實不見得要百分之百,專業顯示晶片廠商的普及產品只要能有領先廠商8~9成的性能表現,再搭配晶圓代工廠的龐大產能及低廉成本,將使目前高畫質FPD TV由日廠獨占市場的遊戲規則重新洗牌。 一旦日廠與台廠使用相同的TFT LCD,其畫像表現品質又相距不遠時,掌握充分TFT LCD供應地利與人和的台灣LCD TV廠商,將有機會在全球市場與品牌大廠一拼。但既然是以低價為出發點,低毛利率將是必要的覺悟。Sony推出平價LCD TV機種,市場的回應也相當熱烈,已顯示未來FPD TV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可能全球所有的TV廠商都將與目前的PC廠商一樣面臨低價低毛利的挑戰。
名人講堂-松下Plasma Display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社長森田研40吋以上TFT LCD獲利不易 PDP TV將穩居大尺寸平面電視主流
(陳彌彰/DigiTimes Research)2005/12/02
松下電器對PDP方面的開發研究,起步於1997~1998年間,而市場需求起飛要等到2001年左右,其實與TFT LCD相比,PDP的技術開發與性能改善的步調是相對平緩的。但在大尺寸平面電視(FPD TV)市場需求快速成長及液晶電視(LCD TV)大尺寸化的刺激下,近2、3年來松下電器在PDP方面的開發步調可說是從慢跑轉為衝刺,使得原本技術發展步調相對緩慢的PDP,在短期內有相當快速的成長。 PDP適合大尺寸FPD TV發展 其實拿PDP與TFT LCD相較,無疑地,PDP在35吋以上的大尺寸FPD TV市場上佔有優勢。先就性能方面來看,由於PDP是自發光技術,因此並無LCD TV一般會有視野角的顧慮,也無反應速度的問題。相反地,LCD TV尺寸越大,上述問題會跟著尺寸放大而越形明顯,由於這是TFT LCD先天構造所致,要改善十分不容易。 在生產成本方面,由於PDP的構造簡單,因此製程數目也較少,與TFT LCD的130道左右製程相比,松下電器於2005年9月提前落成啟用的MPDP尼崎三廠,製程數就只有80道左右。而且PDP是採取印刷方式製造,與TFT LCD的半導體製程方式相比,不僅簡單,繼續加以改良減低成本的空間也大。 PDP模組中,面板部份佔4成以下,反而是驅動迴路部份的零件成本佔PDP整體零組件成本6成以上,隨著PDP相關技術如發光效率提高、耗電量降低等的進展,使得PDP驅動迴路中原本高價的高壓驅動IC及高壓電容等零組件,可逐漸改用低電壓規格的產品,使得材料成本得以持續降低。 相對地,TFT LCD在大尺寸化後,玻璃基板、偏光板、CCFL及背光模組等價格都居高不下,在這情形下,40吋以上的TV用TFT LCD的材料及生產成本負擔會相當重,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之下,獲利將十分不易。而PDP的性能改善,如發光效率改良至耗電量降低,連帶促使零件數減少,成本亦隨之降低,長遠看來,PDP在大尺寸FPD TV市場擁有低成本優勢。 PDP電力消耗降低 將比LCD還省電 雖然單就省電表現來看,松下電器的PDP已有不錯的表現,但松下並不以此為滿足,將繼續發展PDP省電力化,目前發展的方向有3,一為削減零件數量,這可由IC機能整合著手,將原本多顆IC的機能集約到1顆之中,不僅降低耗電也減少成本;二為改善驅動方式、這包括低容量電極形狀的設計,及減低誘電體容量等方法;三為提升放電效率,這包括採用高效率驅動方式及使用高放電氣體等。 由於近來PDP的省電化相關發展速度,與以往相較快上許多,松下電器的目標是在2010年時,將42吋PDP TV的耗電量降低到2005年機種的三分之一。 技術上 PDP易於降低生產成本 在生產方面,由於松下電器的PDP TV在VIERA新系列推出後,銷售狀況相當好,生產線供不應求,因此為對應此一狀況,松下Plasma Display (MPDP)原本預計2005年11月開始量產的日本兵庫縣尼崎三廠,提前2個月於9月開始量產,加入新廠第一期的產能後,MPDP的年產能換算42吋PDP可超過350萬片,到2006年尼崎三廠第二期的產能全數加入量產後,年產能將超過500萬片,以對應全球市場持續擴大的需求。 PDP生產方式自從採用多面取技術後,生產效率便大幅提升,若以MPDP茨木一廠原本單面取的生產效率做比較,採用3面取製程的茨木二廠42吋PDP單位設備投資成本僅為茨木一廠的44%,而採用6面取的尼崎三廠單位設備投資成本更僅為單面取時的28%,未來也不排除發展更新一代8面取技術的可能。 除了多面取技術外,PDP在製程方面的發展也有相當成果,MPDP新廠採用新一代製程,在製程數目上較茨木一廠減少20%,產出時間更減少46%。而這些發展都尚在繼續進行,未來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 不被動等待 主動開拓市場 FPD TV的市場並非單純取代彩色映像管電視(CRT TV)原有市場,PDP TV的畫面尺寸大小已跳脫傳統CRT TV的尺寸限制,因此大尺寸FPD TV的市場可說是未開拓的新天地,現在必須積極的行銷,加速消費者對PDP TV的認知,使PDP TV普及腳步加速,而非單純的等待市場自然擴大,要主動刺激市場需求。簡單來說,松下電器的PDP TV增產計畫,並非單純的配合市場需求擴張程度進行,而是更主動積極地增加產能,加速擴大PDP TV的市場規模。 松下電器FPD TV將採PDP及LCD雙管齊下策略 松下電器目前FPD TV產品的規劃是以35吋為分界,以下是LCD TV,以上則以PDP TV為主力。其實TFT LCD及PDP各有其優勢,松下電器32吋以下FPD TV以LCD TV做為主要產品的理由,包括因為尺寸較小反應速度慢、視野角不夠等問題較不會被注意,此外較小尺寸面板也有利於高精細化,使用背光模組搭配也容易提高亮度,另外尺寸小也容易節約耗電量,綜合上述等因素,LCD TV相當適合在個人收視用途上。 目前松下電器的LCD TV產品,由於與日立、東芝合作設立的IPS Alpha TFT LCD六代線尚未量產,目前還要向外採購TFT LCD,其中也有自台灣的TFT LCD廠商購買。除使用IPS廣視角技術的TFT LCD外,松下電器也有部份LCD TV機種採用VA系列廣視角技術的TFT LCD。 在PDP TV方面,PDP TV本來就適合發展大尺寸面板,此外動畫反應速度快、也無視野角問題,加上自發光技術的優勢讓PDP的黑色表現相當深沉傳神,色彩表現範圍也相當廣,而耗電問題也在相關技術快速發展之下,不僅已不是PDP的劣勢,在LCD TV尺寸超過40吋以上後,將因背光模組燈管數目大幅增加而導致高耗電。相較之下,松下電器的PDP TV反而比較省電。總括下來,要看大畫面具魄力,講究黑暗表現的電影等內容,我認為PDP TV是理想的選擇。(松下Plasma Display《MPDP》代表取締役社長森田研口述,陳彌彰整理) 森田研,松下Plasma Display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社長,兼任Panasonic AVC Networks Company首席副社長,映像、Display Device事業群次長。
新聞評析-夏普來台釋單有助台廠去化產能然同時考驗台面板廠的良率、技術
(記者邵琮淳/特稿)2005/11/17
在自身產能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夏普(Sharp)對外表示將擴大對台面板廠釋出32吋以下液晶電視(LCD TV)面板訂單,對於夏普來說,為了維持市佔率以及使生產成本更具競爭力,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雖然夏普僅表示同時與幾家國內面板廠在洽談,不過若能與夏普建立穩定大量的供應關係,對於普遍缺乏下游品牌支撐的台面板廠來說,將可以強化在後續在LCD TV面板市場的競爭力。 夏普六代廠目前已經滿載,雖然說32吋是六代廠的經濟切割尺寸,不過由於夏普在40吋以上的LCD TV市場野心勃勃,日前便曾公開表示期望在2005年度於日本40吋以上薄型電視市場能拿下25%佔有率。但由於八代線尚未量產,加上夏普自行規劃的45吋、57吋、65吋規格特別,因此只能在自家六代廠切割,而45吋、57吋、65吋在六代線玻璃基板上僅能分別切割3片、2片及1片,亦耗去不少產能。 相較於在LCD TV銷售的競爭對手SONY,則是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合建七代廠,以求面板來源穩定供應。S-LCD七代線已經於十月滿載,而七代玻璃基板可以切割12片32吋LCD TV面板,對於夏普來說,在面板生產成本的競爭壓力更大,在八代產能不及因應的情況下,為了不想讓出市佔率,夏普不得已也只得向台灣廠商擴大32吋以下LCD TV面板的訂單。 目前同時持續在次世代廠投資的日本面板廠,除了夏普之外,就只剩下日立(Hitachi)、東芝(Toshiba)、松下電器(Matsushita Electric)合資設立的IPS Alpha六代廠,預計在2006年中之後才會開始進入量產。由於LCD TV市場的快速成長,對於日本的家電品牌業者而言,在現階段面板產能不足的情況下,擴大對外採購是必然要走的路。 長期以來,台面板產業發展弱勢就是缺乏下游品牌支撐,而目前大多數市佔率高的LCD TV品牌也多集中在日本廠商。LCD TV面板現已成為主導液晶面板市場需求的主力,對於台灣面板廠而言,現有的六代廠產能乃至於後續的7.5代廠產能,都有賴LCD TV市場來去化,因此是否能與下游LCD TV品牌廠商建立良好關係也是未來台面板廠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之一。 夏普擴大對台面板廠釋單,凸顯LCD TV後續市場需求長期的成長力道仍然很強,而後續台面板廠誰能與日本品牌廠商建立良好的供應關係,除了是台面板廠後續發展的關鍵課題,同時也在考驗著各家面板廠的產線生產良率狀況以及LCD TV技術的發展水準。
市調看面板景氣難樂觀 友達不以為然CCFL等材料緊缺 可能舒緩面板過剩、也可能傷害面板獲利
(記者邵琮淳/台北)2005/10/27
雖然
友達(2409)於第三季法說會上,對2006年TFT LCD面板市場供需狀況,及液晶電視(LCD TV)市場後續走勢表示樂觀,不過市場對於2006年上半面板供過於求的隱憂仍然存在,南韓LG經濟研究中心資深分析師Soo Yon Han表示,2006~2007供過於求的狀況有可能比2005年更糟,對面板廠來說,競爭壓力恐怕難以減輕。不過友達認為,零組件的缺貨可能會舒緩供過於求的狀況,不過市場也指出,在冷陰極燈管(CCFL)供應吃緊的情況下,也可能影響大尺寸面板的出貨表現。 26日在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研討會上,Soo Yon Han表示,2006年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第二條七代線、樂金飛利浦(LG. Philips LCD;LPL)的7.5代線、IPS Alpha的六代線、友達的7.5代線等,都要進入量產,而這些新產能主要都將投入30吋以上的LCD TV面板生產,而從全球各家面板廠這兩年產能供應大幅增加的狀況來看,很有可能LCD TV的市場需求,會跟不上面板產能供應的速度。 Soo Yon Han表示,雖然有部分市場預估,2006年第四季後供過於求的狀況會好轉,不過在新線持續量產下,倘若需求比預期差,那麼供過於求的狀況將會使得面板廠這兩年的競爭變得更為艱辛。 友達認為,市調機構往往喜歡用各家面板廠產能開出狀況,配上自行對市場需求的臆測來判斷未來供需的變化狀況,不過這樣的作法並不十分準確。友達表示,新產能開出速度未必會如各家廠商所宣稱,同時目前CCFL缺貨的狀況已經發生,尤其是LCD TV面板用的CCFL,由於數量多、長度要求更長,因此有技術能力供應的廠商供給速度來不及。同時未來包括幾項主要由日本少數供應商壟斷的上游材料,都有短缺的風險,因此供過於求的狀況並不會演變成難以掌握的局面。
IPS Alpha面板六代廠擬提前投產
(國際新聞中心蔡韋羽/綜合外電)2005/09/21
據電波新聞報導,日立製作所(Hitachi)、東芝(Toshiba)、松下電器產業(Matsushita Electric)3廠合資設立的TFT LCD面板廠「IPS Alpha Technology」,為因應2006年6月
世界杯足球賽帶動的市場需求,其六代廠計劃提前投產。 位於日本千葉縣的茂原廠佔地為10萬平方公尺,3層樓的挑高建築,樓高相當於一般的8層樓建築物。該廠以生產32吋以上液晶電視(LCD TV)用LCD為主。 原本該廠預計在2006年度第二季(7~9月)投產,然考量2006年6月於德國舉行的世界杯比賽,可望帶動薄型電視市場需求,遂計劃提前投產。目前有關電力設備、工業用水等設備導入,均比原訂計畫提前。 該公司社長米內史明表示,就映像管電視(CRT TV)的銷售經驗來看,歐洲消費者對於色彩的要求頗高。米內史明認為,此亦為發揮該廠獨具的IPS廣角技術優勢的一大機會。
繼32吋後 37吋液晶電視具接班實力未來液晶電視主流尺寸發展之探討
黃
銘章/DigiTimes Research)2005/09/05
目前液晶電視(LCD TV)的主流尺寸是32吋,2005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中,單一尺寸出貨量最高者即為32吋,其次是2003~2004年的主流尺寸20吋。雖然全球液晶電視平均出貨尺寸近幾年來年增1~2吋,但主流尺寸一下子提高了12吋卻是過去從未有的事,總結其原因,不外乎適合切取大尺寸液晶電視用面板的新世代生產線陸續量產,使得32吋液晶電視價格漸接近到消費者預期的合理價位範圍。
隨著樂金飛利浦(LG.Philips LCD;LPL)、
奇美電子、三星電子、
友達、夏普等5大電視 TFT LCD廠(以2005年上半出貨片數計)的5.5代~8代線陸續在2004~2007年量產,32吋因為是5.5代、六代、七代共同的經濟切割尺寸,因此2005~2007年的液晶電視主流尺寸仍將是32吋,至於下一階段的主流尺寸為何?則多方觀點分歧。 眼前較受注意的尺寸包括37、40、42及46吋,夏普的八代線雖適合切割50~52吋TFT LCD面板,但考量全球家庭客廳面積多數仍不算寬敞的現實,50吋以上未來必將走高級品利基市場路線。
消費者逐漸接受各應用產品 採用更大螢幕 以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因為人們會習慣於更大尺寸的螢幕,因此只要價格滑落到消費者預算範圍,除非空間環境受到限制,消費者一般樂於接受更大尺寸的LCD,例如最早NB的主流尺寸是10.4吋目前則是15吋,另外LCD監視器的主流從14吋、15吋到目前的17吋,未來朝19吋邁進,都是明顯的例子,此外如手機、數位相機、掌上遊戲機、車用導航器等應用,平均尺寸都是逐年上升。 未來下一階段的主流尺寸發展,要從供給面及需求面兩方向來分析。在供給面方面,2007年時,5.5代線僅有奇美一家,但產能在2006年底即可達到單月18萬片玻璃基板的投片數量,在月投片數上是其他廠商生產線平均規劃單月6萬片玻璃基板的3~6倍。
2008年出貨量預測:32吋>37吋>42吋>40吋 在六代線部分,投入廠商最多,計有夏普、LPL、友達、
華映、
廣輝、IPS Alpha等6家廠商投入,七代線有S-LCD、三星電子各1條產線,7.5代線有LPL、友達、奇美3家,八代線則有夏普及三星電子2家廠商投入。由於六代生產線最多,且6代線每條生產線規劃之玻璃基板月投片量為3~12萬片,較7~8代線的3~9萬片為高,整體而言,在生產線較多而單一生產線月產能略高情況下,預期37吋未來供給量將較40吋或42吋更多。 因為每條生產線有多種經濟切割尺寸,預估2008年時六代線產能分配以37吋為主、32吋為輔,七代線以40吋為主、32吋及46吋為輔,7.5代線以42吋為主、47吋為輔。在綜合各生產線月投片數、尺寸別產能分配以及良率後,預測2008年各大型電視用面板出貨量預測為— 32吋>37吋>42吋>40吋。 因為三星電子及S-LCD出貨量最多的尺寸將是40吋LCD面板,如何在供給面居於劣勢的競爭環境下,藉由需求面扭轉局勢,是三星電子正在努力的工作。過去17吋LCD監視器出貨量勝過18吋的主因之一,是4.5代線可切出6片17吋,但當時主要競爭者第四代生產線僅能切4片18吋,因每片攤提折舊過高,導致18吋售價缺乏競爭力而漸消失。 另一方面,40吋亦面臨到42吋的競爭,30吋輸給32吋主因是輸在投資效益,因為LCD廠商六代線可切8片32吋面板,以四代線僅能切2片,無論從LCD廠投資效益或是供給量來看,都是32吋遠勝過30吋,背光模組相關零件供應廠因為32吋出貨量較大,會將燈管、導光板等產能向32吋靠攏,此也會影響30吋TV用LCD的成本及供給。 從需求面來分析,無疑地面板及液晶電視終端市場價位是決定次階段主流的最主要關鍵。 至於37吋在需求面是否會受到32吋及40吋、42吋兩方面的夾擊?關鍵仍是在於這些尺寸液晶電視的終端市場價位。目前37吋液晶電視價格從西屋的1,999美元、LG的2,799美元到夏普的3,999美元不等,平均售價約在2,900美元,37吋面板價格約在800美元。相對地,40吋則落在2,500~5,999美元,平均售價約在3,700美元左右,37吋比42吋佔有價格優勢。不過,以此價位區間買42吋PDP TV已綽綽有餘,所以2005年在37吋以上薄型電視市場銷售量,仍以電漿電視(PDP TV)佔70%以上比重。 就消費者對薄型電視的需求而言,PDP TV與液晶電視畫質各有所長,最挑剔的日本市場仍是液晶電視銷售佔優勢,但其他地區則以PDP TV有價位較低及欣賞影片時畫質較佳的優點。由於雙方在視角、亮度、對比、反應速度、色彩再現度、可顯示色彩數等畫質評估條件上仍快速提升,預期電視大廠之間的畫質差距將縮小,因此未來畫質差異可能不是消費者採購一線品牌(指前5大廠)的決定因素。 由於45、46吋尺寸液晶電視對一般家庭仍太大,估計銷售量無法與37、40及42吋相提並論。以42吋PDP TV成為標準尺寸已有多年的情況來看,若是42吋液晶電視與PDP TV價位相差不多,當然是液晶電視是較有利,但價格及成本上42吋液晶電視與37吋仍有明顯差距,更不用說與42吋PDP TV相比。
如何縮短40吋與37吋價差 為三星電子策略重點 目前若以每吋的售價來比較,37吋液晶電視與PDP TV相同,但是解析度較高,所以37吋有其市場定位上的優勢,當32吋液晶電視陷入殺戮戰場之時,37吋將成為原先32吋的升級版。 雖然七代、7.5代線每片玻璃基板可切割8片40或42吋LCD面板,高於六代線的切6片37吋,但同樣是月產能9萬片玻璃基板的LPL 六代線及7.5代線,投資額則分別為30億美元、50億美元,除非設備價格有明顯滑落,不然7.5代線的投資效率比起六代線著實不大明顯,七代線的投資效率也不及六代線。 三星電子為拉高其40吋液晶電視市佔率,在大陸亦積極的展開促銷,所以近期在大陸出現很多具競爭力的40吋機種。 2005年全球各主要液晶電視市場中,以大陸的成長率最高,預估2005年大陸液晶電視市場規模將從2004年的22萬台成長到2005年92萬台以上,成長率超過300%。2007年中國大陸平面電視(FPD TV)市場有700萬台的潛力,因此不僅是外商,當地電視廠商亦紛紛轉以液晶電視及PDP TV為銷售重點。 大陸液晶電視市場熱鬧非凡,日前在北京市場37、40及42吋液晶電視已大量陳列,前10大液晶電視廠商幾乎都推出這一尺寸範圍產品。日前在北京進行市場考察發現,目前北京市80%的液晶電視是由國美、蘇寧、大中這3家電器連鎖店銷售。 以32、37、40、42吋液晶電視售價做比較,長虹及創維32吋在人民幣9,999元(約新台幣4萬元)以下,長虹、創維37吋約13,550元,東芝37吋16,880元,LG 37吋人民幣19,960元,創維40吋人民幣16,999元,三星電子40吋售價人民幣27,800元,海信42吋人民幣19,999元,LG 42吋人民幣25,600元(但LG 42吋PDP TV售人民幣15,900元)。 以37吋與40吋液晶電視售價相較,土洋品牌差距已十分微小,42吋當地品牌與國外品牌37吋價格差不多,對於大陸當地品牌進一步提升市佔率將有很大的幫助。
東芝:目標搶攻日本薄型電視20%市佔次世代DVD規格最後勢將統一
(國際新聞中心蔡韋羽/綜合外電)2005/08/29
東芝(Toshiba)社長西田厚聰接受彭博資訊專訪時表示,為早日改善電視事業的虧損情況,將著手進行根本的改革策略,包括重整海內外生產據點、撙節生產成本,將經營資源做適度的分配,期望藉此攻下日本薄型電視市場20%的市佔。另外,對於次世代DVD規格統一問題,西田厚聰表示,未來兩大規格勢必要統一,對於持續與SONY交涉表達出強烈的意願。 東芝社長指出,日後將致力於液晶電視(LCD TV)與採用次世代面板─平面發射顯示器(Surface Conduction Electron Emitter Display;SED)的SED TV兩大主力產品上。目前東芝在日本LCD TV市場的市佔率為15%;西田厚聰表示,日後東芝的LCD TV與SED TV,總計將攻下日本薄型電視市場20%以上的市佔。 2004年秋季東芝公佈包括電視、數位隨身聽、DVD錄放影機、內建硬碟錄放影機等產品的影像事業群策略,期望在2010年將該事業營收擴大由2004年度的5,000億日圓(約45.5億美元)左右擴大到1.5兆日圓。 西田厚聰指出,幾年前被譽為劃時代產品的LCD TV,一下子成了生活日常用品,價格亦急速下滑。為因應此種情況,東芝將透過與松下電器(Matsushita Electric)、日立製作所(Hitachi)合資的「IPS Alpha Technology」預計於2006年投產的電視用大尺寸面板來穩住基本的獲利。 然而由於市場競爭太過劇烈,除已定位為日常生活用品的LCD TV之外,東芝亦與
佳能共同研發具高附加價值的SED TV,藉此開創新局。 對於市場需求走勢,西田厚聰表示2008年之前為前哨戰,至2008年起至數位電視全面開播的2011年,才是真正進入戰局。東芝計劃於2007年開始量產SED TV,時間點絕對來得及。他表示,東芝有信心在薄型電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存活。
TFT次世代產能競賽 六代線邁入成熟期一線廠持續朝更次世代佈局 二線廠投資獲利壓力大
(邵琮淳/採訪中心)2005/08/23
過去在TFT LCD面板廠在投資五代廠時,多將五代廠規劃為生產液晶電視(LCD TV)面板之用,不過隨著玻璃基板尺寸競賽不斷發展,市場對於家用LCD TV市場的主流尺寸也不斷放大,從目前的發展看來,六代以上產線才被真正視為爭奪LCD TV市場的主力產線。
而自2002年9月夏普(Sharp)最先投入六代廠建置之後,短短3年間,全球已經有7條六代線投入競爭,同時目前還有6條七代以上產線正要加入戰局,競爭激烈程度超乎想像。在LCD TV市場開始快速成長的時代,以下先簡單回顧一下全球六代以上面板產線發展至今的情況。 六代鳴槍起跑後誰跑得最快? 太早衝不一定佔便宜 夏普是全球第一家開始投入六代廠的廠商,當初夏普從四代線直接跳六代線,便是看準大尺寸LCD TV市場的未來發展,不過,跑得太前面未必好,投產時間點搶先不如選得巧,夏普龜山六代廠於2002年9月動土,然而由於一下子跨太大步,裝機後花了近1年的時間,解決了調整機台技術問題才開始量產。 在量產速度幾乎就是取決一切勝敗關鍵的面板產業來說,夏普雖然切入六代,但是並未搶到多少優勢,反而之後接著投入六代廠的樂金飛利浦(LG. Philips LCD;LPL)與
友達,由於設備及材料商有了夏普的經驗,LPL與友達在進入量產時,六代相關量產技術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了,因此量產過程相對要比夏普順利。 除了先驅夏普之外,LPL是最先享受到六代線量產效益的廠商,LPL六代線自2004年第三季開始量產32吋LCD TV面板,其後,2004年第四季起,也開始量產17吋監視器面板及37吋LCD TV面板。2005年第二季LPL便在六代廠產能發揮效益之下,加上17吋監視器面板價格回升,使得原本2005年第一季大虧790億韓元(約7,700萬美元)的LPL,得以在第二季快速轉虧為盈,淨利達410億韓元(約4,000萬美元)。 友達六代線量產時間,雖然整整比夏普晚了1年,但是從2004年8月開始裝機,11月順利點亮第一片19吋監視器面板,到32吋LCD TV面板量產,過程相對於夏普順利許多。同時,2005年全球LCD TV需求量從2004年的800多萬台,一路飆升到2,000萬台,友達六代廠的量產時間點也正好搭上LCD TV市場起飛的時間。
佳能曝光機拖延量產時程 六代廠競賽有人急追 有人停擺也有新加入者 事實上,原本LPL與友達的量產進度還可以再快一些,但仍然因為佳能(Canon)曝光機設計不良問題,而造成了一些影響。在目前全球正式量產的前3家面板六代廠中,夏普是全部採用尼康(Nikkon)的曝光機,因此沒有相關問題,LPL的六代廠由於使用佳能的曝光機,因此原本計劃2005年第三季開到9萬片滿載的時程,延後到第四季;友達的六代廠雖然用的比重低,但是量產後的投片增加速度也受到一點波及,現正加緊進度中。 緊追在前3名之後的六代廠便是
華映與
廣輝,華映六代線約晚友達1季動土,而在2004年10月時裝機也因為颱風問題而略延了1個月,而華映六代線在2005年3月也點亮了32吋LCD TV面板,5月開始試產,但是由於目前32吋LCD TV面板價格下跌過快,以華映目前的材料成本結構設計無法獲利,因此在以獲利為最先考量的情況下,華映已決定暫緩六代廠的投片進度,預計9月才要將月投片量加到2萬片。 廣輝投入六代建廠的時間雖然比較晚,但是進度上則是不斷加速追趕,由於廣輝使用佳能與尼康的曝光機比重約為1:2,同時廣輝初期量產先採用尼康的機台,因此在進入量產時程上並未受到影響,頗有追趕華映之勢。而廣輝預計在2006年第二季之前,達到第一階段4.5萬片的滿載月投片量,同時目前也在規劃第二階段的擴產計畫。 至於與廣輝差不多時間動土的瀚宇
彩晶,由於彩晶目前仍積極希望轉虧為盈,加上資金募集上的問題,因此六代建廠計畫仍是停滯中。 此外,由日本3大電機廠松下(Matsushita)、東芝(Toshiba)及日立(Hitachi)共同出資合組的IPS Alpha,也將興建面板六代廠,IPS Alpha於2004年8月設立後,已於2005年1月開始正式運作,計劃在2006年中開始生產。 不過IPS Alpha自設立以來,面臨許多建廠材料短缺以及資金籌措的問題,屆時是否能如期順利量產尚待觀察。而IPS Alpha的產能規劃,相較於其他面板六代廠小,主要仍是以生產日立IPS廣視角技術的面板,供給合資的家電廠商為主。 下一輪次世代競賽正要開打 在當初夏普投入六代廠興建之後,LPL決定跟進,但三星電子(Samsung)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則決定一舉從五代跨到七代線,並與SONY合資成立S-LCD,建設全球第一條面板七代線。 S-LCD的七代線進度雖然亦受到佳能曝光機問題的波及,但是由於三星身為全球面板龍頭大廠,佳能亦不敢得罪,倘若因此造成量產進度延後,佳能也擔不起這個責任,因此將大半的工程師調至三星,盡速進行機台的調整,而S-LCD的七代線也終於在2005年3月正式開始量產,預計在10月就要達到6萬片滿載月投片量,先行攻奪大尺寸LCD TV市場,同時也讓三星目前暫時成為在次世代面板廠量產時程上,最為領先的廠商。 相較於三星將40吋LCD TV設定為市場標準主流尺寸,在不同的產品尺寸策略考量下,LPL則是將其次世代產線的玻璃基板尺寸放大至1,950mmX2,200mm(7.5代),鎖定42吋與47吋的LCD TV面板。 LPL的7.5代廠已於7月開始進行裝機工程,預計2006年初開始量產,屆時全球量產最大尺寸面板廠的領先地位,可能又要從三星轉到LPL。同時LPL在7.5代的產能規畫上野心十足,一口氣規劃月投片達9萬片,超越S-LCD的6萬片,明顯是希望將在主流尺寸上取得主導權。不過三星仍力主自己的主流尺寸,獨資再興建第二條七代線,2條七代線總月投片產能規劃達10.5萬片,有明顯與LPL較勁的意味。 而在南韓廠商急起猛追之際,夏普則是決定投入八代線生產,採取的策略和當初從四代直接跳入六代的思維模式一樣,從六代直接跳到八代,亦是希望更大的玻璃基板尺寸,能夠帶來更高的經濟切割效益。 不過這一回夏普已經學乖了,過去在首先跨入六代時,夏普花了不少時間在機台的調整與改造上,而由於設備商運用夏普辛苦嘗試出來的Know how,用於製造改良式機台,使得LPL及友達能夠快速越過一些良率瓶頸順利進入量產,因此夏普此次在八代廠的建造上,對於相關的資訊全都保密到家,為的就是不希望舊事重演,當開路先鋒還得眼睜睜看著別人從自己闢好的道路一路狂追上來。 夏普投入興建八代廠,基板尺寸之爭持續擴大,三星也宣佈要進入八代線的規畫,預計2007年中開始投產,不過詳細的產能規畫與量產時程則尚未公布。 考驗風險承擔能力 並非人人玩得起 儘管面板廠相繼宣佈擴大基板尺寸的產能規畫,然而七代、八代的投資計畫並非人人玩得起,除了動輒數百、乃至上千億元的龐大投資金額外,七代、八代線對於技術實力的要求更為嚴苛,同時投資廠商也必須要有實力,能夠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 面板六代線的規劃,幾乎台灣面板五虎都加入了(
奇美電子採規格略小的5.5代線),經過又一輪的液晶循環後,各家面板廠的體質強弱又再度被拉開差距,目前僅有友達與奇美有比較確切的七代以上產線投資計畫,其餘則大多尚在觀望。 不過友達與奇美的7.5代建廠計畫,在2004年中開始的這一波液晶循環低潮時,曾經在考量市況的因素下,一度喊出暫停,在2005年第一季景氣開始從谷底翻升後,才又重新啟動。 目前友達的7.5代線規畫,算是台灣面板廠商中,動作最快的領先者,預計2006年第四季就可以開始進入量產;而奇美採取的策略,則與友達的規畫略有差異,基於不同的材料設備價格走勢與學習曲線假設,奇美擬先續擴五代線及5.5代線,來搶佔40吋以上市場,7.5代線則是預計在2007年下半進入量產。 經過這一波液晶循環的洗禮,除了夏普、三星及LPL持續向次世代產線佈局的動作未見停歇外,儘管友達、奇美最終仍確定投入七代線,但也拖緩了建置時程,更不提其他二線廠目前仍不明朗的規畫。 而首先開出七代產能的三星,已祭出其一貫以低價戰拉高後進者門檻的策略,大舉調降40吋電視面板報價,一方面打擊其他跟進投產七代線的廠商獲利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欲藉此搶先將40吋拱上主流地位。 在此情況下,2006年日、韓3大廠七代以上產能持續開出,將拉大液晶電視面板戰線,若40吋以上產品確定成為電視面板主流尺寸,依照量產時程,友達7.5代線預計2006年第四季才導入量產,奇美則為2007年下半,屆時台廠以龐大資金投入的次世代產線,恐將成為韓廠價格戰下的犧牲品。 但面臨PC應用需求,已接近成長高原期,為迎接高度成長中的液晶電視市場需求,投入更次世代面板產線建置勢在必行,然而對量產時程晚了一步的台灣面板廠而言,考驗不啻更為嚴酷。